近年来,铜仁市万山区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大局,按照市人大“监督问效、联组共推、结对帮扶、集言献策、带头引领”五项行动整体部署,立足实际,科学谋划,充分引导发挥“全国、省、市、区、乡”五级人大代表在精准扶贫上的智慧和力量,有力助推万山区脱贫攻坚精彩出列,呈现出人大代表在扶贫路上的一幅幅生动鲜活画面、彰显了人大代表在行动的一份份责任与担当。
毛照新:创新合作模式,激活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2017年5月24日,《人民日版》头版“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蹲点话脱贫”栏目,刊登了《成了合伙人,幸福来敲门》,宣传报道了中华山村脱贫致富“好故事”“好声音”。顿时,广大网民为万山区中华村点赞不断……
这得益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敢于为群众代言、大胆创新的铜仁市人大代表、全省文朝荣式好支书、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市基层先进工作者,这个人就是现任敖寨乡中华山村村委会主任——毛照新。
中华山村是远近闻名的“穷旮旯”空壳村,少数民族率为85﹪,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73亩,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活。“放牛好耕田,养猪盼过年;喂鸡筹柴米,奔波为油盐”是中华山村民贫困生活的真实缩影。
要想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是根本。“如何走出一条既‘能守住青山绿水,又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总在他的头脑中盘旋。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名来中华山村探亲的浙江女婿介绍:“浙江有不少农村靠种植木耳、平菇致富,中华山村自然条件更好,为啥不试试发展食用菌产业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同年3月,毛照新带着村“两委”干部和致富带头人远赴浙江考察学习,并将这一“见效快、效益高”、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产业引回村里。
然而,他的“美好计划”遭到思想观念守旧、担心失败的群众无情嘲笑和反对,以致“等靠要”为主要特征的群众也不想不敢参与共同创业。
可是,毛照新没有就此放弃,却大胆推行“村整建制托管”土地流转模式和“村两委+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组建了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把全村172户贫困户吸纳为社员,向着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目标迈进。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他带头先试先干、撸起袖子加油发展自家几亩地的食用菌,以实际行动让群众看到希望与榜样。毛照新的言传身教,激发了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终于全体村民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发展食用菌产业,满腔热情加入本村食用菌创业队伍。
试点推进产业扶贫改革,创新探索出推动集体经济和产业脱贫有效融合的“622”精准扶贫分配新模式,即年底利润的60%用于贫困户,村集体经济积累和“经理团队”工资奖励各占20%,现已成为万山“样板”进行推广。仅两年,昔日的“空壳村”集体经济资产就突破了3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000多元增加到了8000余元。中华山村走上了“入股分红、致富脱贫”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2017年,中华山村集体经济“622”脱贫模式案例已被写入中组部党员培训教材!
2018年,2019年,中华村在毛照新的带领下,昂首阔步走在小康路上。
2020年,毛照新带领中华村积极响应铜仁市“9+2”帮扶沿河县产业发展模式,开展万山区中华村“1+1”结对沿河三阳村帮扶工作,援助三阳村22万棒食用菌,大力发展香菇扶贫产业,助推当地群众快步走脱贫致富路。
杨元桃:示范引领带动,兑现群众共享幸福承诺
2020年7月26日清晨,在万山区黄道乡丹阳村标准化蔬菜大棚里,杨元桃一边忙着指挥工友注意生产环节,一边忙着在“微信群”联系客户出货事宜。
杨元桃种植的丝瓜、黄瓜、辣椒、西红柿等每斤价格均高出市场价几毛钱,可她的蔬菜品相好、口感佳,总是供不应求,有时需排队等出货。
每逢新鲜蔬菜上市时节,只要杨元桃在“微信群”吆喝,长沙、贵阳、铜仁、怀化、吉首等地的菜贩,就直接赶到“夹皮沟”中的蔬菜基地进货。今年春节前夕,各地赶来的菜贩因抢购蔬菜闹得不愉快,惊动了乡党委书记才调和了纠纷。
“我用的是有机肥,从湖南常德拉来过的鸡粪便花销了27万多元。”杨元桃娓娓道来,“蔬菜基地挂的‘书记示范棚’‘乡长示范棚’也是金字招牌啊!万山卖菜的朋友圈越大,广州、南宁、重庆、成都的客商也来了。”
曾经,杨元桃卖过粮食、打过工、办过砖厂……从2015年的“小打小闹”到现已建成蔬菜标准化大棚200亩,她的目标是今年底建好680亩。

杨元桃,现已经成长为万山区百汇源蔬菜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她从“九丰农业+”模式发展大棚蔬菜看到新希望,并一心一意付诸实践。
在中共万山区委二届七次全会上,杨元桃作为全区唯一的产业大户走上主席台作经验交流发言。她说:“我深知作为一名万山区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坚定信心,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兑现‘带领更多群众共同脱贫致富’的承诺。”现在,杨元桃大棚里常年聘请42名农民工,仅年工资支付达4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1000余人。
杨元桃所经历的只是万山区加快打造“武陵菜都”的生动缩影和注脚。近几年,万山区大力推广“九丰农业+”模式加快发展蔬菜产业,特别是中共贵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中共铜仁市委二届七次全会召开后,万山进一步整合要素推出了系列“组合拳”,在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加快打造“武陵菜都”,旨在破解“三农”发展瓶颈,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速。
如今,万山建成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64个,面积达1.5万多亩,覆盖45个村,为5160户贫困户1.82万人建立了利益联结。一辆辆的冷链车行驶在乡间柏油公路上,直接开进了像杨元桃种植大户们的蔬菜大棚门口,把新鲜美味的蔬菜送上了百姓餐桌,也为当地的群众送来了共同脱贫致富的幸福美感。
华茜:创建电商平台,巧销家乡特产进入“两会”
在朱砂古镇中,有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80后”,她从一名普通的淘宝店主一跃成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她所创建的贵州“黔特优品”社交电商平台,分销商超过了5000个,年销总额达8000余万元,“网红”了万山香柚,夜郎蜂蜜、刘姐薯片等多个家乡农特产品,更值得称赞的是,她还把家乡的特产“卖”到了全国“两会”上。
33岁的华茜是万山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负责人,也是当地出了名的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辐射带动周边2000多群众发展。
十一年前,大学刚毕业的华茜决然拒绝了父母帮她找相对稳定工作的安排,自己却外出务工,并与朋友在温州火车站承包跑起圆通快递业务。快捷方便的电商网络,让她意识到了家乡发展的落后与农业产业发展的困境,这也让她发现破解之法。

饮水思源,赚得了电商第一桶金的华茜,毅然返回了家乡创业。
“我定要将家乡的生态绿色农产品销往全国,让世人品尝贵州味道!”这是华茜的初衷,也是她的奋斗发展目标。2015年,她加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成为一名农村淘宝合伙人,为当地群众代购销售服务。由于万山农产品物美价廉,几个月时间,她成为了“明星合伙人”,每月销量居铜仁市第一。
仅凭原品销售,难以提升价值,精美的包装势在必行。于是华茜很快成一家万山土特产公司,并注册“黔乡百味”商标,这为“黔货出山”增加了筹码。2015年12月,华茜创出一天内卖3000斤米酒,合计1000余件的销售记录,华茜的土特产店一跃成为“网红店”。
与此同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帮扶下,华茜开办了电商服务中心、农特产品展示中心,并成为阿里巴巴在全国的第一批讲师,迅速带动了周边100余名农村青年创业致富,有力促进万山区电子商务发展在贵州省城区方阵中增速排名第一。
“群众的幸福笑容,就是我发展的动力源泉。”2018年,华茜又与朋友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电商销售平台——贵州“黔特优品”社交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社交,通过微信分享,将农特产品推销出去。目前,黔特优品运营中心员工达20人,平台会员达11万人,分销商5000多家,每天交易订单量800—1000个,出售贵州土特产种类超过200个。
“把家乡产品推向更远的地方,这既是我与乡亲的约定,也是我的庄重承诺,这马上要实现了!”2019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已身孕六个月的华茜深夜伏案写代表议案时兴奋不已,将群言民意带至人民大会堂!
华茜做到了,她真的确实做到了!无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还是在媒体开放日,华茜都抢境巧妙推介“贵州特产”……
正是因为有了像华茜、毛照新、杨元桃等一批批的优秀人大代表,在脱贫攻坚战线上,她们敢为人先,扎根乡土,拼搏创新,为“黔货出山”插上了有力的翅膀,让贵州的绿色产品真真走出了大山,飞进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