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瓮背村,是万山区三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这里没有公路、没有通信基站,水源匮乏,耕地稀少。村民仅靠种植玉米、红薯等传统作物,收入十分微薄。因交通不便,外界还一度传唱着“山高沟深路途陡,结亲莫往瓮背走”的谚语。
2021年村居两委换届,杨慧被推选出来担任瓮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随后又被选举为区人大代表。当选后,她迅速熟悉村情,思考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路子。肉牛、油茶、黄桃三个现有产业效益低下,尤其是黄桃,由于气候环境恶劣,再加上管理不善,产量锐减,村民大受打击,对发展黄桃产业失去了信心,当她提出要继续发展黄桃产业时,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村民们都不愿意管护,甚至有的村民还准备砍掉果树,种植其他经济作物。

“那两个月的时间,我的心里特别急,心想总不能刚让村民找到希望路,又走进绝望的胡同”。杨慧顶着压力,一家一户去做工作,得到的都是村民不支持、不理解。“我们村这么多年都没发展起来的这个产业,你一个小姑娘是不可能办成功的”。部分村民不愿意继续种植黄桃后对杨慧的执着开始产生了抱怨。
“我不服输,也不服气,女孩子也能撑起家乡的一片天”。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与不支持,杨慧决定去找种植技术、找管理方法,在邀请区农业农村局科技指导员到瓮背村考察得出的结论是这片土地很适合种植黄桃后,她心里那团热火又重新燃起来。
随后,她按照指导意见,带着村支两委干部到玉屏、湖南等地实地考察学习,买来黄桃栽培技术书籍自学,请有经验的种植能手上门手把手教学,剪枝、抹芽、梳花,防病、除虫、施肥、梳果、套袋……一项不落。
然而,大部分村民还是认为黄桃产业发展不起来,还担心务工拿不到工钱,她又和村支两委的同志连说带求的逐户上门动员,结果也只来了5个人!“求着干不如带着干”,没办法,杨慧只能与村支两委的同志只得撸起袖子齐上阵,剪枝,施肥、抹芽……,经过50多天的努力,原本杂草丛生、树形杂乱的黄桃园,变了大样,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看着满山都是闪着金光的黄桃,村民们的信心和底气又回来了,村民们坚定地说:“不管村里决定种什么,我们都坚决跟着干”。
现今瓮背村220多亩的黄桃基地,1万多棵黄桃树,实现了百分百的挂果率,黄桃产业为村集体和群众带来的收入和分红再创新高。
“不仅如此,我们还积极探索黄桃干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为老百姓争取更大产业收益”。2022年,瓮背村黄桃产量达50吨,收入16万元。2023年,瓮背村黄桃产量达60吨,收入达25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多元,实现了扭亏为盈。
目前,瓮背村按照“强村富民”工作,聚焦“两强两富”目标,在杨慧带领下,以“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特色黄桃产业基地,发展油茶170亩,建设面积达3400平方米的肉牛养殖基地,养殖肉牛80余头。瓮背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60余万元,纯收入达20余万元,给102户291人脱贫户共分红10万元,发放群众工资35万元。“我们打算继续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响瓮背品牌,将黄桃、油茶等特色农产品,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将土特产变成金疙瘩”,杨慧说道。
“我们按照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评的原则,利用晚上农闲时间,把村民组织起来,同群众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谈心声,开展“夜话说事”活动,收集群众关心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及时回应大家诉求,把村民的事一件件办好”。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杨慧还不忘把群众的身边事放在心上,通过“夜话说事”平台,村两委带领导群众投工投劳,新建文化广场1个、新增健身器材51台,新修产业路3条4千米,改造翻修通组路5条2.5千米,建成高标准农田沟渠4条3.2千米,新建冷库1座、深水井1口、100立方水池1座等,全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瓮背村,已由过去的深度贫困村变成了风景如画的生态村,村村路已修进了每个自然村寨,清澈甘甜的山泉水也引入了每户村民的水缸之中。时下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都种满了已经挂果的油茶和黄桃,果香扑鼻,郁郁葱葱。
我们期待与大家同品瓮背美食、同赏瓮背美景、同尝瓮背特产,共同见证瓮背发展新未来。